上饒茶文化
婺源峽谷春茶網(wǎng);2013.10.30

“茶道是詩。茶道如舞。”這是原全國政協(xié)副主席葉選平于1992年6月8日在婺源看了茶道表演之后,欣然揮筆寫下的題詞。
飲茶之風(fēng),始盛于唐。開風(fēng)氣之先者,茶圣陸羽(733—804年,字鴻漸,號“茶山御史”,湖北天門人,長期游居江南各地,一生嗜茶,精于茶道,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《茶經(jīng)》聞名于世,被尊為“茶圣”、祀為“茶神”)。于是,中國有了茶道與茶文化,有了上饒茶道與茶文化。
茶圣陸羽
茶圣陸羽,一生云游江南各地、亦佛亦儒亦俠亦俗,在上饒前前后后客居了10年,寫了一段茶文化的歷史。
陸羽居上饒茶山(《上饒縣志》記載:“陸鴻漸宅在府城西北茶山廣教寺。昔唐陸羽嘗居此!)時,自號為“茶山御史”,潛心茶事,留陸羽泉(清張有譽(yù)《重修茶山寺記》:“信州城北數(shù)里巋然而峙者,茶山也,山下有泉,色白味甘。陸鴻漸先生隱于嘗品斯泉為天下第四,因號陸羽泉!);居余干東山時,品山前趙泉水,品為天下第二;居弋陽時,在城北覓得一泉,鑿石灶煮茶,泉灶今猶在。
“俗人多泛酒,茶添話語香!比藗兠吭陉懹鹆粝碌倪@些遺址憑吊,遙想陸羽當(dāng)年汲泉煮茶,定然會作如是想。
唐至德元年(756年),陸羽從湖北天門沿長江而下,經(jīng)鄂州、黃州、彭澤等地,一路游覽寺觀,采茶品水,結(jié)交名士,來到上饒。他登上上饒城北的一處小山,面前是明亮的信江,后面是蒼翠的靈山,風(fēng)光無限好。于是,他便在此建草廬,辟茶園,鑿石井,環(huán)居栽竹種花,繞園插柳植藤,獨享一片風(fēng)水。此處,就是今上饒市一中,從前稱茶山寺(因陸羽居此種茶、品茶,其寺名為茶山寺)。
茶園數(shù)畝,石泉一方,汲泉煮茗,茶香清心,壺里乾坤,看浮華世事,品人生苦樂。紗巾短褐,竹笠麻鞋,閑步信江岸邊,泛游武夷山中。陸羽在上饒定然是“過”得好逍遙,有孟郊(751—814年,浙江人,詩人)詩為證。孟郊為陸羽在茶山所建的新廬寫了一首詩——《題陸鴻漸上饒新開山舍》:“驚彼武陵狀,移歸此巖邊。開亭擬貯云,鑿石先得泉。嘯竹引清吹,吟花寫新篇。乃知高潔情,擺落區(qū)中緣!痹娭忻鑼懥岁懹甬(dāng)年新開山舍之清新雅致的環(huán)境,仿佛是一個世外桃園,說陸羽飄逸風(fēng)韻脫了塵世緣。
《新唐書·列傳·陸羽傳》說:“(陸羽)披露深山去,黃昏蜷佛前。耕樵皆不類,儒佛又兩般。”閑游在上饒山水間的陸羽,或逢山駐馬采茶,遇泉下鞍品水;或遲疑徘徊,誦經(jīng)吟詩;或杖擊林木,手弄溪水。每每出游,口不暇訪,筆不暇錄,錦囊滿獲,至日暮興盡,方號泣而歸。回到茶山,抑或友人來訪,月色中,與友人相坐煮茶至夜闌。
浙江湖州有一個叫皎然的詩僧,嗜茶擅詩,聽說陸羽在上饒,趕來相會,論茶數(shù)月,甚得其趣。皓月當(dāng)空的夜里,信江河風(fēng)徐徐,茶山樹影婆娑,這兩位心性高潔之人談了些什么呢?肯定是話題不離一個“茶”字。當(dāng)然皎然會說:茶,是真和善,是美與雅,是趣和悟。陸羽則這樣說:茶,蘊(yùn)含著自然、靈動和智慧,凝聚著基本的人性,是含蓄、溫綿和柔韌,是自尊、獨立和寬容,是普遍的良心。在這兩個茶友看來,茶,根深土中,擅自然之秀氣,鐘山川之靈氣,四季長青,高風(fēng)亮節(jié),堅貞,長壽,吉祥,可以冶情,可以養(yǎng)性。唐大歷十才子之一的耿湋在一幅聯(lián)語中稱陸羽是:“一生是墨客,幾世做茶仙;(不愿)禁門面曙漏,(趣在)顧渚入晨煙!标懹鹪凇蹲詡鳌分袆t說自己是:“喜是攀闌者,未必負(fù)鼎賢,拜井孤城里,攜籃萬壑前!别ㄈ徽f陸羽的情趣是:“己高物外賞,放浪心自足。身關(guān)白云多,門占春山盡。最賞無事心,籬邊釣溪近!边@種茶仙境界,是沒有滾滾紅塵中沽名釣譽(yù)的浮躁。
戴敘倫(732—789年,浙江人,詩人)、顏真卿(705—789年,陜西人,書法家)先后到上饒與陸羽坐而論茶。戴顏二人大概都問了一個話題:“茶之于為官,有何意義?”陸羽不加思索地說:“可以養(yǎng)廉。以茶代酒,以茶育德,以茶修身,以茶敬賓客,可以抗奢華之風(fēng)!泵辖寂c陸羽是忘年交,他中了進(jìn)士,出任縣官,赴任前專程到上饒拜見陸羽,請教為人做官之道。陸羽要他像做一個茶人一樣,應(yīng)具備一份曠達(dá)的胸襟,一種發(fā)乎自然的性情。想必孟郊是這樣理解陸羽這番話的:山野是茶的天堂,曠遠(yuǎn)是茶的意境。狗茍蠅營、患得患失、機(jī)關(guān)算盡的人生,不是茶人的生存狀態(tài)。真正的茶人,苦甘同味,人茶共體,表里如一。飲茶不是單純的解渴、養(yǎng)生,而是靈魂之飲、心境之需,是一份心情,是一種境界,是心靈的澡雪,是人性的放牧。做人為官,如喝茶。
婺源茶道
1992年初夏的夜晚,原全國政協(xié)副主席葉選平觀賞始于唐代、因茶而興的婺源茶道,因其“以茶立德,以茶陶情,以茶會友,以茶敬客”、“追求湯清、氣清、心清、器雅、境雅、人雅”的茶道之美,數(shù)次端起微型攝像機(jī)拍攝茶道表演場景。(龔乃旺《葉選平品茶論“道”》,原載1992年6月13日《贛東北報》)
早在唐代,婺源游山村即因出茶商而著名。《宋史·食貨》把婺源綠茶列為全國六種名茶“絕品”之一。明清時,婺源綠茶被列為向朝廷進(jìn)獻(xiàn)的“貢茶”。明朝時,婺源縣每年進(jìn)貢朝廷的極品茶葉都在2500公斤以上。明嘉靖年間,婺源人汪宏以本縣大畈靈山茶進(jìn)貢朝廷,獲得皇帝欽賜的“金竹峰”金字匾額。十八世紀(jì),婺源綠茶已進(jìn)入國際市場。
婺源地處贛、浙、皖三省交界,境內(nèi)山巒起伏,溪澗縱橫,終年雨潤風(fēng)濕,霧罩云遮,是茶葉生長的靈秀之地。陸羽在《茶經(jīng)》中說:“歙州茶生婺源山谷。”婺源人說:“茶葉興、婺源興!
今天,具有“汁濃、味醇、湯碧、香高”獨特品質(zhì)的婺源綠茶,因“中國綠茶品質(zhì)之最優(yōu)者”和“世界上口感最美妙的綠茶”而譽(yù)滿全球。中國綠茶,是婺源綠茶打造出來的。婺源綠茶,是婺源人的濃濃綠茶情澆鑄的。(編輯;齊貴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