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上徽州-徽商經營的茶業(yè)商號及店鋪
婺源峽谷春茶網;2017.11.09


[婺源茶商]婺源茶商初起唐。大中十年(856)楊華《膳夫經手錄》載:“歙州、婺州、祁門、婺源方茶,置制精好,不雜木葉。自梁、宋、燕并間,人皆尚之。賦稅所入,商賈所貴,數千里不絕于道”。其時業(yè)茶者,多兼事貿易與加工,或產地設廠加工外運銷售,或運毛茶于外埠設廠邊制邊銷。清代中葉中國茶葉外銷盛期,婺源茶商應運崛起,許多商家于外貿主要口岸的廣州、上海等地設立茶號,茶棧,定點經營,厚利致富。清末民(國)初,婺源茶商在上海、廣州和本州、本縣所設的茶號計二三百家,茶商巨富鄭鑒源人稱“茶葉大王”。
[鴻怡泰茶莊]婺源商人“茶葉大王”鄭鑒源民國初設于上海的內銷茶號。其經營規(guī)模之大,獲利之豐,均居滬上茶莊首位。茶莊恪守信譽,質優(yōu)為先,論茶質云:“龍團雀后,托根萬岑之顛,霧谷云羅,得氣千巖之上。故名之啟錫,自美品之兼收。倘過蘇學士之門,自是雪中烹飪;若過盧同家之宅,定教竹里煎來!
[汪晉和茶號]清末婺源下曉起村汪晉和創(chuàng)立,設于本村。后在屯溪開設“林茂昌茶號”。兩茶號均收購“婺綠”毛茶,進行精制加工,運銷國外。所制精茶,于清宣統(tǒng)二年(1910)獲南洋勸業(yè)會一等獎章,民國四年(1915)又獲“巴拿馬萬國和平博覽會”二等獎。大總統(tǒng)黎元洪賜給黃紫,授予“孝思錫類”褒章。
[協(xié)和昌]婺源茶業(yè)老字號。從清咸豐年間創(chuàng)建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停業(yè),經過俞順、俞杰然、俞仰清三代人努力,先后開辦祥馨、祥馨永、利達、有利、恒大、恒益、怡和祥、永利等茶號,以及協(xié)和昌、天山、沙市、汪天泰、源茂、萬茂、信大吉、興盛花園、興茂花園、華茂花園、致力、萬利等茶莊和升昌盛茶棧,并創(chuàng)辦婺源第一座機械制茶廠“祥馨永茶廠”。年銷茶三千擔。茶品有綠茶、花茶等,其中有極品進貢朝廷,并獲農工商部金獎和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一等獎。



[協(xié)和昌茶荘]清咸豐間婺源龍騰村俞順之先祖,開設于饒州(波陽)德新橋,嗣在湖北沙市設分莊。光緒間,俞順之侄俞杰然繼承祖業(yè),在龍騰建“祥馨”實業(yè)花園,種珠蘭、茉莉花數千盆,加工創(chuàng)制“珠蘭精”茶和茉莉花茶,供茶莊銷售。民國十年(1921)后,華茶不振,茶莊處于困境。杰然子仰清購進機械設備,在龍騰增設有二、三百工人的“祥馨永”茶廠,精制珠蘭、龍井、家園、香片等茶葉,提高茶質,降低成本,營業(yè)轉衰為興。繼而在上海又分設天山茶莊。所制茶葉通過上海洋莊銷往國際!爸樘m精”茶于民國四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一等獎。
[萬和號茶鋪]績溪上莊胡氏于清中葉販茶上海,胡適父親自撰的《胡鐵花年譜》記載:“余家世以販茶為主。先曾祖考創(chuàng)開萬和號茶鋪于江蘇川沙廳城內,身自經營、籍以資生!睖嫌小跋扔欣先f和,后有川沙城”之說。
[元隆茂茶葉號]在浙江桐鄉(xiāng)縣城,創(chuàng)業(yè)人許元昌,歙縣人。太平天國末期,許元昌先在江蘇梅堰經營茶葉業(yè),后發(fā)展至浙江南潯,清末移至桐鄉(xiāng),始開設“元隆茂茶葉號”。此店至抗戰(zhàn)前達全盛時期,除桐鄉(xiāng)總店外,分號有梅堰一家,南潯三家,石門鎮(zhèn)一家。并在紹興茶區(qū)、新昌大市聚設莊收購產地茶葉,專供本店經銷。
[方大有茶漆號]民國初創(chuàng)辦,業(yè)主方達甫和所有職員均徽州人?偟辍胺酱笥小痹O洲泉鎮(zhèn)中市,胡錦庭任經理;崇福太平坊設分號“方同有”,委托胡鑫庭經營;杭州湖墅有分號“恒泰”,江蘇盛澤亦有分號。茶漆號除經營茶葉外,兼營菊花和徽州油漆、筆、墨等特產。茶葉大多由杭州佑圣觀路“盛大茶行”等進貨。茶漆號大都零售兼批發(fā),營業(yè)向以穩(wěn)健著稱。
[吳裕泰]中華老字號茶莊,現座落于北京,全名“北京吳裕泰茶業(yè)股份有限公司”,為馳名中外的連鎖式業(yè)茶商家。關于吳裕泰的起源,京城流傳四說:一說為吳裕泰先祖于明萬歷年間,在朝廷任監(jiān)察御史,遭奸臣魏忠賢殺害,從此吳家告別仕途,改營商業(yè),在京業(yè)茶,以及南北雜貨和日用百貨?滴跄昴┰诒毙聵蜷_設吳裕泰茶棧,并以此為據點,逐步擴散分號,以致成為京城最大的茶葉連號。一說為清咸豐年間,歙縣一舉人進京考試,雇傭滄山源一吳姓茶農作其挑夫,茶農隨身帶了些歙縣茶葉。到京后,二人安頓在北新橋大街附近,舉人在附近的國子監(jiān)趕考,茶農為感謝街鄰幫助,遂以茶葉相贈,殊不料街鄰贊不絕口,于是茶農嘗試在街頭擺設茶攤,茶葉很快銷售一空,從此吳姓茶農開始正式在京城營茶,以致后來生意越轉越大,打出吳裕泰牌號相應爆響。一說為吳裕泰老職工回憶:“當年由吳裕泰創(chuàng)始人吳錫卿兄弟六人之曾祖父攜帶家小,從安徽歙縣擔茶簍帶著茶葉來京小賣,多年之后在北京、通州、海淀、清河開設數家,”據此推算,吳裕泰初創(chuàng)時間約在清中期。一說為吳裕泰創(chuàng)始人為歙南昌溪滄山源吳錫卿,其從小跟隨祖上在京業(yè)茶,光緒十三年(1887),正式掛出吳裕泰茶棧店號,業(yè)務以倉儲、運銷、批售為主,兼以零售,經數年發(fā)展,逐漸壯大。吳裕泰早年為以批售為主的茶棧,地址在北京城內北新橋大街路東。吳錫卿接手后,苦心經營,規(guī)模日大,后買下與店鋪相連的荒蕪府第,占地面積擴展至近十五畝,前臨北新橋大街(今東四北大街),南至駱駝胡同,北到板橋胡同,經重新修建后,大院南端砌成寬大門樓,便于貨車出入,門樓兩側設有約二十間房屋作貨房和工房,大院北端和東西二側為正院,建有環(huán)繞群房約五十多間,京人稱此院落為吳裕泰大院,營茶業(yè)務均在此進行。此后又開設多家茶莊,有朝外大街的吳德利茶莊,廣安門內大街的協(xié)利茶莊,西單北大街的吳新昌茶莊,崇文門大街的吳鼎裕茶莊,崇文門內的信大茶莊,通縣城內的乾太聚、福盛茶莊,以及南方茶廠等,形成收購、加工、批發(fā)、零售一條龍營茶商家,共有大小店鋪、工廠十多處,于清末民初時期,尤為鼎盛。建國后公私合營時,吳裕泰茶棧改名為吳裕泰茶莊,“文革”期間,又一度改名為紅日茶莊。1985年,“吳裕泰茶莊”老字號恢復。
[汪裕泰]清道光二十七年(1847),績溪人汪立政在上海老北門外大街創(chuàng)辦汪裕泰南號茶莊。咸豐間在廣東開設汪裕泰北號。光緒末,第二代傳人汪志學,在上海福州路開設汪裕泰第三家茶莊,民國四年(1913)在南京路開設汪裕泰第四家茶莊,同時業(yè)務往外擴展,先后在杭州西子湖畔購地興建汪氏別墅,在竹齋街開設茶棧和茶莊,民國十六年(1927)在上海金陵西路開設汪裕泰第五茶莊,且內部設立茶棧。第三代傳人為汪振寰,民國十七年(1928)在浙江中路、建國西路開設汪裕泰第六、第七茶莊,以及正源祥茶莊,同時將茶莊擴展到蘇州、奉賢等地,汪氏茶業(yè)達到鼎盛。至民國二十八年(1939),汪裕泰在各地共有莊號八處,茶棧二處,分店四處,卡車轎車五輛,其中以上海第七茶莊和杭州汪氏別墅最具規(guī)模?箲(zhàn)爆發(fā)后,上海的第一、第二、第三、第四茶莊及外地分店關閉,資金轉至臺北,分別在綏遠路、貴陽路重新開設茶莊,并在日本、英國、美國、摩洛哥等地開設茶行數處。汪裕泰三代經營茶葉,以品種多、制作精、質量好贏得市場,他們有30多個名貴品種,用五色罐包裝,制茶采用日本進口機械,店員基本懂英語,并聘請大學生營銷,在當時均屬時尚。耗銀10萬兩建成的杭州汪氏別墅,座落在西湖凈慈寺對面南屏山畔,一面背山,三面臨湖,廣約20畝,內有亭臺樓閣,小橋流水,內筑古色古香試茗室和茶葉供應部,為名噪一時的私家花園,屬西湖四大名莊之一。
[周漆吳茶潘醬園]俗語!皡遣琛敝胳ǹh昌溪吳氏,明末開始在北京經營茶葉及南北貨,到清末吳亦煒時已有相當規(guī)模。民國初期,吳亦煒的兒子吳熾甫初協(xié)助父親做磚茶銷往內蒙。獨立經營以后,逐步發(fā)展為茶葉收購、加工、窨制、批發(fā)、零售一體化的配套經營企業(yè)。經營范圍遍及皖、浙、蘇、閩、贛、鄂、冀、遼、京、津、寧諸省市。吳熾甫在北京擁有的茶葉店號有:西單北大街吳恒瑞、吳祥瑞;東四北大街吳星聚;西四北大街吳源成,宣武門外菜市口大街吳德潤,地安門外吳肇祥,護國寺吳源成等,其中吳恒瑞、吳祥瑞為祖業(yè)。據北京茶葉公會材料記載,民國三十四年(1945),歙縣開設茶葉店莊35家,資金總額495850元,店員544人,其中最大的是森泰茶莊,資金72100元,店員62人。



婺源峽谷春茶店鋪
[怡新祥]怡新祥茶號創(chuàng)立于光緒年間,創(chuàng)始人為婺源人孫啟本。茶號開始在婺源精制綠茶,自產自銷,品質卓越。經二代人努力,于抗戰(zhàn)前由孫友樵繼承祖業(yè),茶號遷至屯溪觀音山7號,同時開辟茶園,擴大規(guī)模。抗戰(zhàn)期間又在屯溪老街和橫街交叉口新增怡春茶號,精收鮮葉,建廠擴營,并開始外銷,通過上海洋行,使茶葉銷往國外。品種有特珍、珍眉、特貢、貢熙等。民國中期,怡新祥茶號達到鼎盛期,其中1938年,屯溪制茶千箱以上茶號有23家,怡新祥為最大者之一,制茶1990箱,成為徽州頗有影響的茶號。1950年,怡新祥注冊資金達132694元,為當時屯溪茶號之最,孫友樵將業(yè)產全部獻于國家,轉私為公,自己即在茶葉貿易公司做茶葉評審工作。1954年,屯溪國營茶廠成立,怡新祥和另外7家營茶企業(yè)調整產業(yè)結構,合資去祁門辦瓷廠。
[恒大有茶葉店]清同治年間,李鴻章先后任江蘇巡撫、兩江總督,住在蘇州拙政國,閑暇常去附近的恒大有茶葉店品茶。恒大有茶葉店老板是歙縣芳坑人江耀華,李鴻章為合肥人,與江耀華有大老鄉(xiāng)之誼,相交頗親,于是李給江發(fā)了戶部執(zhí)照,并資助資金,使恒大有茶葉店一躍為官商。之后,江氏足跡踏遍大半個中國,茶葉店號遍及蘇、滬、浙、皖等省市。
[胡日順]祁門縣第一家經營祁紅的茶號,也是創(chuàng)始祁紅的茶號,創(chuàng)辦人胡元龍。其祖上原有培桂山房,茶樹萬余棵。元龍接手后,擴大規(guī)模,親自帶雇工三十余人,長年累月耕種深山,擴充茶山達二百余畝,茶樹十萬余棵。光緒初,綠茶滯銷,元龍著大膽創(chuàng)新,顧寧州(今江西修水)茶師舒基立仿寧紅制法,試制祁紅成功。元龍制茶開始以每箱十五斤為規(guī)格,俗稱“一五箱”試售九江,銷路不暢。此后,再圖良策,改在村中設廠,取名“胡日順”,同時改二五箱為規(guī)格,運售漢口,銷路頓開,英美法等國茶商多采購,產量逐年增長,雇傭的制茶工人也逐漸擴展到湖口、婺源等地,品質也有提高。祁紅市場因此打開,加工技術隨之擴散,很快蔓延到祁門茶區(qū),故人稱胡元龍為“祁紅鼻祖”。
[胡源泰]績溪老字號茶莊,創(chuàng)始于清道光末年,創(chuàng)始人為龍川胡永源。永源少時家境貧寒,十六七歲外出謀生,先在江蘇東臺縣一家茶店學徒,后輾轉到江蘇泰州黃橋鎮(zhèn),與徽州同鄉(xiāng)洪某、曹某合股開一片茶葉店,起名“胡源泰”。積蓄漸豐后,永源開始獨辦茶莊,先在泰州季家市鎮(zhèn)開辦胡裕泰茶莊,不久胡源泰兩位股東退股,永源便獨自撐起胡源泰、胡裕泰兩片茶莊,胡氏家族第一代茶商從此誕生。后經第二代胡樹銘、第三代胡炳華、胡炳衡、第四代胡增麟、胡增鑫、胡增鈺、胡增金等打拼發(fā)展,胡氏家族鼎盛時期共有茶莊和分店12家,其中正式茶莊7家,分店5家。新中國建立后,1956年,泰州百年老店“胡源泰”劃歸供銷社、上海“胡裕泰”改成食品店。
[培桂山房]咸豐年間,祁門南鄉(xiāng)胡元龍墾山千余畝,興植茶樹,并在離村三里的李村塢山上建屋5間,植桂3株,名“培桂山房”,以制干茶,后按寧紅制法試制祁紅成功,年產干茶50擔。
[森盛茶莊]歙縣杞梓里人,王槐康隨族人到北京一帶經營茶葉,往返于皖、浙、閩、京、津間。乾隆四十五年(1781)在北通州開設森盛茶莊,該茶莊歷經四代,歷時120余年。
[謝裕大]謝裕大茶行于清光緒初在上海創(chuàng)立,屬專營黃山毛峰的老字號,創(chuàng)始人為歙縣漕溪人謝正安,其具體含義:“謝”為本姓,“!睘檎菜淖用种虚g的共用字,“大”則寄托壯大事業(yè)的愿望!罢\招天下客,譽滿謝公樓!边@是謝裕大茶行門樓對聯,鮮明揭示茶行的經營理念。茶行外售茶葉,均經過嚴格手續(xù),并印制“和”字記號信譽單,聘請上海著名律師,維護茶行聲譽。同時,利用長期與英國怡和洋行的合作平臺,向西歐售茶,并將經營品種擴大至屯綠等。裕大茶行以家族經營為載體,正安總管統(tǒng)籌大事,其四個兒子均以茶為業(yè),長子在家鄉(xiāng)收茶并加工;次子在屯溪主事裕大茶行,負責毛茶調入,精制屯綠;三子精通英語,常駐上海,從事外銷;四子在歙縣琳村主管茶事。營口、柘皋、運漕等地產業(yè),由親友承包經營,整個裕大茶行管理有條不紊,各得其所。茶行幾十年奉行“積善存仁”和“謹身節(jié)用、持己良圖”經營理念,到光緒后期,躋身于徽州六大茶莊之列。1910正安去世,四個兒子共繼父業(yè),至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中期,民族危機加深,國內局勢動蕩,加之四子中有人染不良煙習,裕大茶行走向衰敗。二十世紀九十年代,謝裕大茶行得以恢復。
[鮑德潤茶葉店]清初徽商在蘇州開設。傳說某日有兩位北方口音的客人到店中吃茶,店家為客人泡了兩碗上等的大方茶,客人邊品茶邊聊天,覺得十分滿意,由于店家聽不懂北京官話,只是熱情招待而已?腿似吠瓴韬,向店家要了文房四寶,揮毫寫了“鮑家名茶”四個大字。誰知客人一走,那字也就扔到一邊去了。時隔多日,蘇州府派人到鮑德潤茶葉店納貢茶,弄得店主莫名其妙,待差役道明緣由,方知是乾隆皇帝曾駕臨本店。因此,民間傳有從乾隆開始,徽州大方茶年年進貢的說法。(文章來源于網絡)